
?(“學習強國”平臺發布截圖)
在醫院里,有這樣一個地方,雖不直接面對病人,但是它每天服務的,都是數以千計的病患;雖不直接治病救人,但是它的工作,是為了每一位患者的生命與安全——全品種智能化靜配中心,每一位患者治病救命的靜脈用藥,都在這里配置而成。
在成都市一醫院,全國首家全品種智能化靜配中心運行一周年,年配液量近200萬袋,實現了更精準、更安全配藥。“運行以來,無一例藥品配置人員受傷害,無一袋液體出現問題,它讓護士擺脫了繁重的配藥工作,年累計節省配藥時間逾4.6萬小時,把時間還給了護士,把護士還給了患者。”近日,記者再次走進這個全品種智能化靜配中心一探究竟。

年配液量近200萬袋
在醫院全品種智能化靜配中心,采取“機器+專業藥師”的配藥方式。整個中心采用超凈化工程,除19個杰仕德配液機器人以外,還有5臺生物安全柜、6臺超凈工作臺、2臺自動貼簽機、2臺成品輸液分揀機、2臺統排機、8個專用更衣間、4個專用清洗間以及過濾、通風系統自動消毒機等全套清消毒的防護設施。
“這里從調配功能上劃出普通藥品及腸外營養調配間、抗生素調配間、危害藥品調配間,日調配量可達8000組,可滿足2500張床位輸液。”醫院西藥劑科主任羅林介紹說。
靜配中心負責人余強則告訴記者,中心投用后,配藥效率從傳統的每人每小時50-60瓶,提高到一人操作一人輔助狀態下的每小時300多瓶。據統計,運用了杰仕德智能配液機器人的全品種智能化靜配中心,每年可為醫院配置輸液量近200萬袋。

把時間還給護士
記者探訪發現,智能配藥過程,有一套標準化流水線。
藥品進入中心后,先批量脫去藥品包裝,審方、凈化、排批、擺藥貼簽、核對、開瓶、加藥混合、成品復核、打包外送,護士拿著直接就能給患者輸液。
以往,這套繁復的過程,全靠護士手工操作。一袋藥至少十幾次、二十幾次抽吸,需要3到4分鐘。每個配藥護士每天這樣單調的抽吸動作得重復上千次,工作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。以醫院心臟內二病區科為例,以往全科8個護士,需要同時工作1小時,才能配好患者的輸液用藥。如今,這一小時解放了,護士們有了更多時間服務患者,學習提升醫護水平。
“與傳統的人工配液模式相比,全品種智能化靜配中心平均每天需要的人數從原來的80余人減少到20余人,每天可節省人力60余人,累計節省時間超過120個小時,一年累計節省配藥時間逾4.6萬小時。”余強提到的這些數據背后,是更多護士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對病人的服務中,大大提升了醫院醫療服務質量。

全程可追溯保證患者用藥安全
此外,傳統的配液模式,全靠護士手把手進行操作,智能化靜配中心的應用,使這項工作在十萬級潔凈密閉環境、百萬級潔凈操作臺上統一進行,確保了配制質量和用藥安全,臨床因配制引起的輸液反應發生率幾乎降為“0”。而全程監控的方式,使配藥過程可追溯,有效避免錯配的發生,臨床醫療質量全面提升。
“采用人機隔離的方式,避免了化療藥物、腸外營養藥物、抗生素經血液傳播疾病藥物的傷害,避免安瓿瓶及注射器針頭對操作人員造成針刺傷和玻璃劃傷,避免配藥過程中產生的氣溶膠吸入人體后產生的胃腸道反應、脫發等。”余強說,同時,低于0.01%的破損率,避免了因藥物破碎后導致的一系列身體危害。
在靜配中心扮演著重要“角色”的智能配液機器人到底是什么“來頭”?記者了解到,該智能設備的研發,不乏成都本土醫生的參與,是實實在在的醫生創造、“四川智造”。據悉,該智能設備目前已申請國家專利300余項,在同類產品中處于國際領先地位。
(綜合“學習強國”)